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敲 海 蛎

    本文字数:1386

 马永娟

在海边生活了很多年,总是记不住潮汐的规律,只记得海边人常说的一些潮水歌。比如“初一十五潮,天亮泊遥遥”。我知道,每到农历的初一或十五,海水退潮最远、时间最长,人们纷纷去潮头边的礁石上敲海蛎。

我们居住的陈陶,离海很近,几步地。那时的海和天空一样蔚蓝,一样纯净。海水退潮时,海边露出一大片滩涂和礁石,每月初一十五前后那几天,人们提着小桶小盆,带着蛎刀(取钢条或粗铁丝,一头用锤子砸平成刀状,再安上木头把手,就成了自制的“蛎刀”)、蛎撬(短木棍的一头镶着带尖嘴的长条铁器)、化纤袋,或成群结伙,或单独行动,赶海敲海蛎、打蛎壳。

海边几乎每一块岩石上都能发现紧紧依附在上面的蛎壳。它们收敛着,潜藏着,尽量不引起人的注意,努力把柔嫩的身体藏进坚硬的壳里,那壳也不是光彩照人的颜色,黑乎乎脏兮兮,疙疙瘩瘩的,乍看像一块块丑陋的小石头,但仍旧逃不脱被发现、被剥离、被吞噬的命运。剜海蛎肉时,用左手捏紧海蛎壳,右手紧握蛎刀,从壳的边缘轻轻刨扎进去,稍一用力壳就被掀开了。一只只带着青花瓷一样色彩的不规则“小碟子”里盛着一汪汪青云似的海蛎肉,用手轻轻一带,将海蛎柔软的肉连同汁液从壳子里挖出来,放在早已准备好的小盆小桶里。蛎壳很锋利,稍不小心,手脚便会被划破,一下子鲜血直流。万一碰到这种情况,打一个海蛎迅速贴在伤口处,血会立即止住,它是天然创可贴。

打蛎壳是个费力气的活儿,躬身弯腰立在或大或小的礁石上,对准礁石上丛生的海蛎壳,一手抓牢,一手握紧蛎撬,找一个合适的着力点,贴近礁石表面用力地从根处往下剜,一插一撬,蛎壳就离开了依附的石块,纷纷落下。打回家的蛎壳要及时剥,不然温度高的话,过三五天就要变质。一般在打回蛎壳的当晚,吃完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剥海蛎,一边可有可无地说着话。蛎壳中偶尔夹杂着一个半个鲜活的海星、海蟹、海螺,稀有而漂亮,为枯燥的劳作增添小小的兴致。母亲们会讲一些小时候受苦挨饿的故事,讲海边曾经发生的往事,也讲小白龙探母、杨三姐告状等民间故事。这种时候,是一家人沟通的最佳时机,缕缕亲情的温馨在屋里荡漾。也是在这种时候,父母无意中教会孩子如何面对生活,怎样做人立世。

在海边人的心目中,海蛎是首选的绝佳美食。它的学名牡蛎,具有强身壮体与滋阴壮阳的多种药补功能。经常食用,不仅能保证人体足够的钙质和锌,还能美容护肤,让人气色滋润,精力旺盛,血源充沛。海蛎的吃法难以计数。最简单的吃法是用少量食盐将海蛎剔洗干净后,切些葱花姜末,用瓷碗直接将海蛎放入清水锅里蒸,水开几番,清纯的海蛎体香夺锅而出,那蓝色的汤水,甜美的鲜味,让你味蕾大开,百吃不厌。还有海蛎豆腐、海蛎抱蛋、海蛎萝卜丝饼、海蛎粉丝、海蛎馄饨、海蛎面条等等,不一而足。我们最喜欢也是最原始的吃法是,从海边打到蛎壳后,就地找些沙滩头的枯柴,架起柴火,不仅不须撬开海蛎壳,连它的身子也不用洗,直接将它放到火堆中烧烤。随着火堆里噼噼啪啪炸响,鲜香扑鼻而来。原汁原味地吸溜进嘴里,能鲜掉舌头。

早年,海边人吃不完的海蛎子,会拿到市场上去卖,以贴补家用。卖不完,就将它们洗净,水煮,开后捞出放在竹筛上晾晒,晒成蛎干做鲜头。随着海水养殖业的发展,连岛等一些沿海渔村大力发展海上太平洋牡蛎养殖,注册“海州湾生蚝”品牌,打破传统的“坐地销售”模式,积极纳入电商微商平台,不起眼的“海蛎子”远销国内外,成了渔民转产致富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