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文化视野

来听!耳朵里的博物馆

    本文字数:813

在京城的博物馆圈,有一个叫做“耳朵里的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被越来越多人关注,其上线仅9个月,已经积累了近20万用户。这个以音频为载体的内容平台,用孩子们听得懂的方式把展览内容做成导赏,拄着“耳朵里的博物馆”这根“拐棍儿”带孩子们走进博物馆,成了不少“懒爸懒妈”的首选。

“耳朵里的博物馆”的运营团队,由一群文博专业出身的年轻人组成,团队的领头人是张鹏,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朋朋哥哥”。“耳朵里的博物馆”目前的1200多条音频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免费的。整个团队能达到收支平衡,主要还是依赖线下的收费活动。

通过多年面向孩子的讲解经历,张鹏总结出一套文博教育心得:历史、文化、艺术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反而就在日常的生活中。张鹏团队也总结出讲解要符合“小切口、大背景、当下语言”的规律,也就是切口要小,但要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并和当下的语言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有勾连。

张鹏用国博的一件宋代文物“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举例,“那是世界上最早的广告牌,上面有自己的广告语‘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反映了宋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既然知道那个时代就有广告了,孩子们在看《清明上河图》的时候,就可能会看看酒坊的招牌是如何设计的。”

在张鹏看来,国内不缺少充满大量知识内容的各类博物馆,但缺少的是参观博物馆的传统。在国家博物馆四层青铜展厅,一对父女的面前是一件青铜簋(guǐ)。小姑娘问爸爸:“这是什么呀?”爸爸瞥了一眼展牌,“青铜啥。”小姑娘不满足地又问:“那它上面画的都是些什么呢?”爸爸大概有些尴尬了,嘟囔道:“不知道……”张鹏正想上前给他们讲讲,这位父亲已经拉着小姑娘离开了展柜,而他留下的一句话更是让张鹏感到遗憾:“这里没什么意思,咱们去别的地方看看吧!”

张鹏意识到:要让孩子爱上博物馆,父母要首先爱上博物馆。因此,“耳朵里的博物馆”受众主体是70后和80后的家长群体。“耳朵里的博物馆”所有线下产品,包括讲座和游学,也都是以家庭为主体,家长和孩子必须共同参与。

徐颢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