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记得住大道理,解不开人生题”

——三问中小学德育之困

    本文字数:2397

编者按:当下的中小学生面对着一个文化、价值多元的世界,常常产生道德和价值困惑,中小学德育也时常陷入困境。近年来,山东省针对青少年德育中存在的“两张皮”问题,依托特色教材,以“孝德、诚德、爱德”为篇章主题,探寻传统美德教育与现代知识讲授的有效切入点,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探索出一条“德融数理、知行合一”的德育新路径,为中小学德育与现代化生活相互律动增添了新动能。

记者在多地调研了解到,很多学生对数理化知识、各类公式原理烂熟于心,但面对一些基本的“人生题”却经常感觉困惑。对于我国德育的现代化之困境,不妨从三个方面去追问:德育的“两张皮”问题究竟有多严重?德育改革面临哪些障碍?德育改革的现代化之路何在?

学得了数理化,答不出父母恩

“现在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就连穿衣服、背书包这些简单的事情,都由老人代劳。”山东淄博一所小学二年级学生家长周琳说,自己的女儿也是如此,时间久了对长辈的付出不仅熟视无睹,还认为那是他们应该做的,“爷爷奶奶有时不帮忙做,孩子还冲老人发火。”

山东省社科联副主席林建宁近年来在不同场合对大量学生做过多次测试,结果令人吃惊:许多人不知道吃过妈妈的乳汁,许多人答不出撒谎的危害;近一半的受访学生不知道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姓名,超过一半的受访大学生记不准或记不全父母的生日;学生普遍回答不愿意上思想品德课,认为空洞无味……

“一个对长辈、父母关心不够的人,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吗?一个对诚实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的人,能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吗?一个对自然生活规律缺少常识的人,能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吗?”林建宁认为,让道德教育扎根现实生活,已经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亟须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反思、实践、总结。

曲阜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张昭领认为,长期以来德育工作尤其是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只教知识、不重实践”的“两张皮”问题,空讲道理、空泛说教导致一些中小学生“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扣不紧、扣不实。

基层教育工作者还指出,一些中小学德育课不仅流于枯燥空洞的说教,在不同阶段的德育目标设定也不够科学准确,课程内容安排不尽合理,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教育主管部门在测试学生的品德水平时,完全照搬文化课出考卷的方法,以简单的选择题、判断题为主,导致品德测试简单化、形式化,很难真实反映学生品德状况。部分学生“学得了数理化,答不出父母恩”。

“一好”顶“三好”,德育为智育让路

不少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青少年综合素质水平有明显提高。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学校和家长更看重升学率与分数,学校德育改革的动力不足、步伐缓慢,面临着德育教师短缺、教材呆板等困境。

德育改革首先面临的一大掣肘是具备德育专长的师资人才短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曲阜市实验中学德育处主任周长忠说,之所以“传道”被放在最前面,是因为教师不只是“教书匠”,更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与独立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传道其实就是推进德育的过程。”

曲阜市实验小学校长王利民说,一方面,德育老师人手严重不足,学校有5000多名学生,在职在岗的思想品德老师仅仅四五个人,其他要靠文化课老师兼任;另一方面,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德育骨干教师的培训,与文化课老师培训经常是“一锅饭”,没有把德育培训单列出来。

另一大掣肘是教材呆板。从教27年的曲阜市实验小学四年级二班班主任孔为峰说,他听过山东省内外多所学校的德育课,基本都是按照《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等几本统一教材照本宣科,缺少因材施教的校本教材。

“道德教育关乎学生的品性涵养,低年级或许要背诵一些道理,但只靠背诵无法达到品德端正、知行合一。”孔为峰说,有些德育课老师曾坦言自己这门课不重要,让学生背诵教材内容敷衍了事,导致很多学生道德规范背得滚瓜烂熟,却连扫帚拖把怎么用都不会、父母的生日都不记得。

曲阜市实验中学校长张昭军认为,虽然自中央到地方教育部门始终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首”,但学校层面德育改革推进步伐缓慢,根本原因还是动力不足,德育在不少学校随时要为智育让路、为升学让路。“特别是在初高中阶段,只要成绩好,‘一好’顶‘三好’。升学率关乎学校排名、教职工收入,不仅学校在意,家长更在意。”他说。

德育改革呼唤“新律动”

教育专家分析,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表面上热闹非凡,实际上越来越形式化,成为一种对上负责而对下不负责的“应景之作”。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等违背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现象在全国尚未根本改变,德育评价体系、德育保障机制还不健全,教师的师德和育人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长期以来,德育教学与生活游离,呆板的‘道德派发’模式导致不少地方德育效果不显、效用不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德育学科组副组长、曲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戚万学认为,山东的德育改革现状是全国的一个缩影,德育改革呼唤富有中国气魄、中国风格的“新律动”。

一方面必须打破学校教育中的分数至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于发友介绍,我国德育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的痛点,在于考试制度、社会评价仍偏重文化课成绩、升学率,这种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尤其是部分家境贫寒的学生和家庭,“一考定终身”思想根深蒂固,大多数学校为了自身利益也不得不“厚分薄德”。因此,提高德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分量势在必行,也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另一方面,必须统筹发挥“三大空间”的作用。德育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这三大空间的紧密结合。专家建议,中小学可以以学科教育为主渠道,深挖教材与德育内容的结合点,开设符合地方实际的德育校本课程;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家庭和学校必须在德育观念、德育举措上达成共识,有些必要的惩戒措施需争取家长认同;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对德育改革贡献力量,为学生、家长、教师提供德育的社会实践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