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她把青春献给红土地

——记全国模范教师、赣榆县黑林镇大树小学老师柏纪荣

    本文字数:2412

柏纪荣是赣榆县西北部苏鲁两省交界处的黑林镇大树小学老师。黑林镇是全省有名的扶贫乡镇,穷山秃岭,土地贫瘠,经济发展滞后。那里也是革命老区,刘少奇、符竹庭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片土地上驰骋奋斗过,更有当地200多位革命烈士保家卫国的光荣历史,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家乡要脱贫,教育要先行”。柏纪荣在读初中时就明确了这一信念,期盼早日成为一名教师,把青春献给家乡的热土。

三十年,在奉献中坚守

1986年8月,师范毕业后,柏纪荣怀着一腔热情回到黑林镇大树小学。当时,学校低矮的校舍还是几十年前的土墙茅屋,破旧的门窗摇摇欲坠,斑驳的墙壁间有缺口,像磕掉了门牙,还有“缺胳膊断腿”的桌凳。

报到的那天中午,在校长熊方冕家的一顿饺子餐,让柏纪荣吃出了百般滋味。熊校长一边热情地招呼她吃饭,一边介绍学校情况,并许诺以后每周让她至少吃上一顿饺子。柏纪荣心底瞬间暖融融的,对于当时黑林镇山区的大部分家庭来说,一周吃一次饺子,是件多么奢侈的事情呀。

闭塞宁静的山村、简陋的教学条件、清苦的工作环境,这些都没有让柏纪荣退缩。相反,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着周围的一切。没有教参,她就到外校找人借回来抄;没有挂图,她就用粉笔在黑板上画;没有教具,她就自己动手制作;门窗和桌椅坏了,她就自带工具带领孩子们自行动手修补。在这偏远山区,柏纪荣一干就是30年。

1993年,柏纪荣再次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同为教师的丈夫停薪留职在深圳和亲戚合开了一家婚纱影楼,经过精心经营,规模日益扩大。那年盛夏,丈夫写信让她放弃当老师,带着孩子一起去深圳。在深圳一个月的收入比她在家一年的工资还要高,她有点动心。可是第二天一早,当她走上讲台,面对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神,想到了山里人祖祖辈辈的苦日子,她意识到自己不能走。

1994年5月的一天,柏纪荣三岁的儿子不慎落水。在同事的帮忙和乡村医生的急救下,儿子才转危为安。事后她得知下水救儿子的正是当年她教过的脑瘫学生小徐。这是一个多好的学生啊!柏纪荣给丈夫写信,希望丈夫回家重返讲台,共同照顾孩子。丈夫不解:“不是让你带孩子来深圳吗?这里上学条件比家里好多了。事业刚刚起步,回去就前功尽弃了!”柏老师哭了:“学生是我的命根子,我已经离不开这些孩子了。”丈夫拗不过,最终放弃了深圳的事业,重返乡村讲台。

每一天,在钻研中进取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对于柏纪荣来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工作也都是新的。

凡事都要争第一的柏纪荣,参加工作后一面深入钻研教材,一面探索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方式,尝试把课堂作为学生求知、实践、交流、创新的场所,很快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个人教学风格。

听过她上课的人都觉得她的课上得严而有爱,扎实而不失灵活。她教过的学生,都喜欢上数学课,学生回家都说:“俺班的数学老师是最好的。”在30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带的数学教学成绩在全镇同年级同学科中总是名列前茅,没有老师不佩服的,几任校长对她也都赞不绝口。

柏纪荣今年52岁。按照常理,女人过了四十,干劲就减了,过了五十,就一心想着抱孙子了,哪里还有心思学习进取?可是柏纪荣却是年龄越大,干劲越大,学习劲头越高,成绩越多。她常说:“如今借助网络资源,可以实现与名师、名家零距离对话交流。我不学习怎么跟得上呢?”

事实上,柏纪荣的很多业务都是40岁以后才学的,她的很多成绩都是45岁以后才取得的。她40岁时才接触到电脑,本科毕业证书是45岁那年通过自学获得的。45岁参加“知行中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获全国示范“三人行”网络班级。48岁参加市教研写大赛获二等奖。49岁参加全国教育技术成果评比,设计的《认识小数》获市一等奖,国家三等奖;省级课题《网络在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应用研究》顺利结题,并获省科研成果二等奖。50岁参加市教育博客评比获市一等奖,被评为全市“十佳教育博客”;参加省师陶杯论文评比获一等奖。

近年来,她还先后荣获第二届全国微课大赛二等奖、江苏省中小学首届微课大赛二等奖、连云港市微课大赛一等奖、市“十一五”教科研成果奖、市首届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全国教育技术成果奖、全国优质课堂录像课一等奖等诸多奖项。

满怀爱,在无言中播撒

“学生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是柏纪荣常挂在嘴边的话,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的背后有多少令人感动的故事。

2010年3月的一个星期日,在一辆从厉庄医院开往黑林的专线车上,柏纪荣红着双眼,止不住的泪水模糊了视线。母亲卧病在床后,作为老人最疼爱的女儿,她本应该陪在老人身边尽孝。可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她只能把照顾老人的重担托付给弟弟和弟媳。

每个星期日的早晨,她都要搭车赶20多公里的路到医院探望母亲。给老人喂饭、擦脸、剪指甲、翻身子,忙活一阵子,她就得往回赶。每次离开,母亲都会拉住她的手不放,想再多看她一眼。她何尝不想留下来多陪老人一会儿,可是她心中牵挂着学生。就这样,她从没因为母亲的病请过一天假。

对于教学中遇到的特殊孩子,她总是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实现读书梦。

七年前,黑林镇中心小学刘广芳老师所带的班里有个特殊的女孩小廖,手臂手指无力,也不能行走,几近瘫痪,最大的难题是不能自己上厕所。柏纪荣与刘广芳及课任老师杨雪一起组建了一个三人“爱心小组”,义务承担帮助小廖上厕所及课间活动的所有事务。抱她上厕,把屎把尿,推她到操场参加活动,陪她聊天,这些都是她们每天的必修课。

“爱心小组”把爱给了残疾女孩,也在默默地把爱传递下去。殷伟、樊灵艳、单秀清等年轻女教师和一些女学生主动加入“爱心小组”,主动给小廖当活动“轮椅”。在“爱心小组”的呵护下,小廖的脸上逐渐露出了笑容,学习成绩直线上升,被评为市、区优秀少先队员。

柏纪荣不求回报,荣誉却接踵而至。近年来,她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爱生模范”、江苏省最美乡村教师、连云港市“最美港城人”。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写信称赞她扎根乡村教育,将爱无私奉献给山村孩子,彰显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理想情操、高尚师德和人格魅力,是全省广大教师员工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本报记者  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