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金牌职工

“草根发明家”陈继祥:守得寂寞做得大事

    本文字数:1991

通讯员 李健 朱海清

1月18日,东海县供电公司运维站带电作业班班长陈继祥,从北京国网公司表彰会上赞誉归来——在国网年度总结表彰会上,陈继祥被授予特等劳动模范称号。

在东海供电公司,陈继祥的名字无人不知。他视工作如生命,为解决一个问题能一整天不吃不喝在实验室里琢磨,甚至大年夜也在工作室度过。他是众人眼里的“草根发明家”,先后获15项国家专利,其中一项已转让给国家电网公司。

参加工作28年来,陈继祥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普通工人,成长为带电作业高级技师。一路走来,他一直与“寂寞”相伴,想他人所未想,做他人所未做。正因为守得住这份寂寞,默默耕耘,才做成了大事,成就了他“发明家”的美誉。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经常被问及为什么有这么多发明,陈继祥说“创新是有心人的专利”。对于感兴趣的东西,他会入“迷”,从寻常处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非同寻常之景。

陈继祥从小就喜欢一个人捣鼓点小发明,工作后更是一发不可收。刚参加工作时,他省吃俭用,攒钱组装了一台能发出悦耳声音的“黑白电视”。上世纪90年代,他购买了一辆旧摩托车,拆了装,装了拆,研究构造。一次,摩托车发动机不响,他竟连夜拆装了发动机7次,终于找出了故障点。

对发明着迷,不管走着坐着都想着它们,毛衣针、电瓶车锁、空调遥控器等家里能用得上的物品,几乎都成了陈继祥搞发明的原材料。工作室堆满了绝缘瓷瓶、金具和滑轮等废旧工具,“就是这个废料堆给了我许多灵感,用处可大了!”他如数家珍。

陈继祥学习欲望强烈,且静得下心来沉淀、积累。多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大量读书、跑图书馆查资料、请教专业人员,自学配电、无线电维修、机械维修等多门专业知识,把自己“修炼”成多个领域的专家。

他敢为人先,站得高看得远,积极开拓新路径。2002年,陈继祥开始从事带电作业,时刻注意搜集难点,摸索破解路子。

当时,他改制的带电作业高压电流测试仪还没有在国内市场上出售,一年后,由日本生产的测试仪开始在我国使用,每台售价1万余元,而陈继祥改制的测试仪仅需材料费300余元,其性能和安全可靠性却毫不逊色,为公司节约了一大笔费用。

班组没有做过的带电操作他总是第一个示范。3年中,他带领班组率先完成十余项带电新项目,其中多项为连云港市四县区首次施工项目。

衣带渐宽为“伊”消得人憔悴

做好一件事不难,难的是始终如一地做好每一件事。陈继祥的信条是,办法总比困难多。

2002年,东海供电公司首次成立4个人的带电作业班,陈继祥任班长。一切从零开始,陈继祥带领班员充分发挥主动性,借鉴加摸索,边干边学,从不言弃。年底,连云港市供电公司领导检查工作,当了解到该班组4人依靠脚扣登杆作业一年完成近400次带电作业时颇有感触:“这样的班组不简单。”陈继祥曾在江苏省电力系统创新经验汇报中说:“创新必须是主观意愿而不是偶然的机遇,同时又必须付诸行动和实践。”是的,创新路上,他有层出不穷的想法,更有锲而不舍的实践。

“在带电作业中,我总是要问,过程能否再简单,安全性能否再提高。”陈继祥发现,带电固定导线需要长时间徒手旋转操作杆,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他就酝酿着自制一种适用于带电作业的电动工具。利用所掌握的机械知识,他从早期的草图构思、材料选型一点一滴入手。由于缺乏必要的制作工具,个别工件只好找加工师傅帮忙。

但加工件数少、利润低,师傅不愿意做,陈继祥说尽好话,才花高价钱拿到了工件。

陈继祥很瘦,身边常有人羡慕他长不胖的身材,只有他自己知道“秘诀”——长年殚精竭虑地工作。爱人常埋怨他不顾惜身体,他总是笑笑:“你不知道咱的脾气么?”2003年公司组织体检,医生告知他一个肾已萎缩,他却瞒着母亲和妻儿,工作劲头一如既往。

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

创新的过程是苦的,充满曲折、挫败,但也是甜的。这种甜,存在于硕果丰收、赞誉如潮的那一刻,更存在于峰回路转、茅塞顿开的那一瞬。

在发明中,陈继祥经常因为某个难题卡壳,像困在迷宫里奋力找寻出口。一次,他做一个抛物线齿轮,所有工件做好后,组装使用一次成功。可是没高兴几天问题来了:这个工具对零部件衔接要求高,操作时易出现误差,增加了人员操作难度。困惑了好几天,经过苦苦思索,陈继祥决定采用远距离无线遥控。搜集多方信息后,他终于将远距离遥控电机正反转电路试制成功,克服了原先机械控制模式的缺陷。

在研制一种停电线路负载判断装置时,寻找合适的伸缩电极材料让陈继祥费尽思量。普通的铜芯软导线不能用,听说有一种钢丝钓鱼线,他兴奋地买了几根回去,却大失所望———不导电。走投无路之际,他在网上发现了一种直径极细的钢丝绳,喜不自禁:“这不正是我要找的嘛!”付出总有回报。在陈继祥看来,“创新是一种乐趣,体验到山穷水尽之后的柳暗花明就是乐趣”。2014年,他获得江苏省职工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奖。

陈继祥的努力大家看在眼里,“江苏省电力公司劳动模范”“企业首席技师”“知识型员工”……接踵而来的荣誉肯定了他的付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快50岁的他并没有停止,正在创新路上大踏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