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机床大师” 邂逅航天火箭

    本文字数:1844

 记者 刘蕾蕾 通讯员 顾泽荣 陈浩

在江苏盐城盐都区大冈镇吴抬路边,有一处不起眼的老旧工厂,红砖墙水泥地,既没有显赫的门楣,也没有车水马龙的繁忙。工厂门口两尊石狮子安静地站立,仿佛在诉说这里发生的不平凡的故事。

一块斑驳的铭牌告诉人们,这里是盐城豪邦机床制造有限公司。企业的董事长,正是刚刚获得首届“盐城工匠”美誉的赵贞成。赵贞成的经历堪称传奇,刻苦钻研技能46载,从一名普通的维修钳工,到如今资产过千万的企业家,先后为航天火箭、坦克、汽车、拖拉机、柴油机、工程机械等加工行业设计制造了几百台各类机床,成为精密机床设计与制造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头人。

1971年,18岁的赵贞成怀揣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带着一股子韧劲,进入盐城江淮动力机厂(现江淮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当起了一名普通的维修钳工。

学手艺从来没有捷径可走。錾、锯、锉、攻、套、钻、削、磨……枯燥而辛苦的学习,让许多与他同期进厂的职工打起了“退堂鼓”,不少人纷纷向困难低下了头。赵贞成没有退缩。别人不肯干的脏活累活,他抢着揽过来,只为多一些“打磨”本领的机会。老师傅都认为修不好的零部件,他悄悄拿过来翻来覆去地研究,细心地把自己暂时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写进笔记,留给未来的自己。

长时间的辛勤耕耘,终于结出了硕果。在职工们羡慕的目光中,他顺利升入公司技术科成为一名不可或缺的骨干。1977年,他的突出才能开始显现,由他自主设计和研发的一款S195机体缸套孔精镗头,获得盐城市首届科技奖,他被评为市劳动模范、市先进科技工作者。其后,他撰写的毕业设计论文《机体镗床设计》被江苏省电大列为辅导教材发表。1986年,他在国内首创设计柴油机内腔清洗自动线,为相关领域的开拓奠定了基础。此时的赵贞成,就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脉”的武侠高手,发明创造一个接着一个。

在人们认为他凭借一身本领,迟早能当上技术科科长、副厂长甚至厂长的时候,赵贞成却在1988年选择了离开,创办了自己的盐城豪邦机床制造有限公司。他不骄不躁,把一贯低调的作风延续下来。然而,在行业里,他是出了名的“精”和“巧”。这个精,指的是精益求精、高精度;这个巧,指的是巧妙、巧夺天工。比如,早些年由他设计制造的汽车变速箱排挡孔三工位机床,就跳出了传统设计思路,一举解决了行业中的难题。

2015年,西安航天发动机厂研究所里的人们一筹莫展,他们急需要一款配套机床,为航天火箭加工必要的零部件。但过于严苛的技术参数要求,把许多国有大厂的总工程师都难住了。“1吨重的东西,延伸出去1.5米,下垂误差却不能超过0.1毫米,这怎么可能办到?”应标的总工们纷纷发出了疑问,甚至有业内权威提议把误差精度放宽到0.15毫米,却遭到了研究所的断然拒绝:“这是航天火箭,半点误差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精度绝对不能再降!”

几番辗转,善于啃“硬骨头”的赵贞成被人推荐了上去。“我能做!”赵贞成仔细研究图纸和设计制造要求,在经过一阵沉默后拍着胸脯说。研究所所长看着眼前这位自主创业的企业家,心里半信半疑,但还是决定放手一搏,让他试一试。

赵贞成又突然变得年轻了,那股子韧劲,就如同当年那个刚刚入行的18岁小伙,没日没夜地奋战在车间里。机床成型,调试完毕,当大家把机床送出去的那天,工厂里面的职工既兴奋又不舍。不久,喜报传来。不到0.08毫米的误差,机床的所有结构都一次性达标。凭借精湛的技艺和灵活的头脑,赵贞成一下子打响了自己的品牌,顺理成章地接下设计制造第二台航天火箭配套精密机床的重任。

最近,爱好钻研、敢闯敢拼的赵贞成又瞄准了航天发动机总装项目。这个项目也是根“硬骨头”,先前在国内外向20多家知名企业招标,报上来的方案都未能成功通过。他凭借自己的本领,使出了巧劲儿,愣是从国内外强手如云的竞争中挤出一条路。目前,他提出的创新改良方案已得到招标方初步认可,后续细节正在积极洽谈之中。

如今的赵贞成, 在职工们眼里,既是企业的掌舵人、决策者,带领大家抗击市场风浪、创新发展,也是良师益友,手把手地传技能、帮解难、带人才。

“我的老丈人是机床设计制造的好手,他就是我的启蒙恩师,正是因为他的谆谆教诲,我才有了这门手艺和事业。工匠精神需要传承,不然手艺就会断代、丢失。我要把自己的手艺传下去。”谈起“工匠”精神,赵贞成特别重视“传、帮、带”。他经常深入车间一线,手把手、不厌其烦地指导职工,遇到技术难题也会循循善诱,教会他们自己去思考。经他带出来的徒弟,往往两到三年就能独当一面。现在,很多徒弟出师后都成了行业内的佼佼者。

赵贞成实现了自己“工匠”人生的飞跃,既为机床制造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当代“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和现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