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维修岗位上的“父子兵”

    本文字数:1510

扬州汽车运输集团公司 刘建军

在扬汽这个大家庭里,父母和儿女两代人共同为交通运输事业奋斗的并不少见,在修理厂也有这样一对父子,他们同在修理岗位工作,俨然一对维修“父子兵”,他们就是汪和庆、汪洋父子。

汪和庆,男,1962年出生,中共党员,技师,“扬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交通技术能手,现担任修理厂生产服务中心总负责人。20岁就进入班组的他,以钻研业务,踏实肯干,勤动脑筋而出名,在担任维修班组长的20多年期间,他一直以一名共产党员、以一名班组带头人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着周围的每个人,成为扬汽修理厂人人敬仰的“好模范”。

有人说“十年磨一剑”,也有人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台上一分钟如放在维修工人身上来说,就是在维修现场的本领。这台下十年就是维修工人钻研技术,积累经验的过程。年轻时,汪和庆跟着师傅们学习修理技术,从不偷懒,别人找机会闲聊,而他却扎扎实实揣摩各种维修工艺,勤练本领,一有空就会找老师傅们请教疑难问题。特别是在每年的外部维修培训中,他更是用心学习技艺,并在多次比武中成为佼佼者。正是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积累中,他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汪洋,是汪和庆的长子,生于1991年,现担任维护班三班组长。年轻的汪洋不仅有着“90后”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的特质,而且继承了父亲勤学好问、踏实肯干的优秀品质。对于儿子的职业选择,汪和庆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个人意愿和要求,作为一名工作了30年的扬汽修理人,他经历了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这种耳濡目染的影响,对汪洋的职业选择起到了很大作用。

汪洋从扬州技师学院毕业以后,如愿成为了扬汽集团公司修理厂的一名修理员工。父子俩因为职业相同,共同的话题就显得比一般的父子要多。汪洋在工作和业务上遇到了困难,父亲总能提出些中肯而准确的建议。2012年8月初到修理厂维护班时,汪洋一开始连更换汽车机油都无法独立操作完成,对自己的修理职业发展也感到了困惑。汪和庆告诉儿子,干修理就不能怕吃苦,还要多学习,并拿自己早年的经历鼓励他:当年自己工作之初,也是对修理技能一无所知,但是凭借着一股坚韧的学习毅力和虚心求教的精神,不仅读通、读懂了整本汽车维护手册,还自学了汽车维修线路、发动机结构、变速箱等一系列业务知识,成为维修队伍里的骨干。

有了父亲的鼓励和督促,年轻的汪洋没有退缩,他天天跟着老师傅一起去换机油,一边帮忙打下手,一边认真地观察老师傅的换油过程,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问,实在问不明白的就回家问父亲。半个月的刨根问底,使他初步掌握了几种车型机油的更换流程,又经过半年多的熟悉和学习,汪洋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各类维修技术,逐渐成为了班组里为数不多的青年业务骨干。去年春运期间,由于表现突出,还拿到了修理厂春运先进个人的荣誉。老汪荣誉无数,但儿子这个奖状却着实让他高兴了好久。和当年的父亲一样,汪洋现在经常通宵加班,面对汽车,他更加自信,每发现一处隐患,排除掉一个故障,他就感觉自己离父亲又近了一步。

因为早年的高强度工作,汪和庆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如今走上管理岗位,而汪洋在维护班负责车辆二级维护保养和小修,两人虽然共事几年,却几乎没有共同完成过一项生产任务,但两人的父子情,好得让很多人羡慕。

“大家都说咱爷俩和别的父子不一样,一点代沟都没有,从小到大,都是有啥说啥。”汪洋笑着说,“他相信我自己能行。”

而自从汪洋结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后,他在城区买了房子,住得离父母一下子远了,加上工作倒班的缘故,父子俩见面的机会并不多。“我经常带着妻子孩子过去看他。”汪洋说,自己虽已成家立业,但还是希望能多陪陪父母,多照顾照顾他们。

“他将来一定比我能干比我强。”对于儿子的未来,汪和庆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