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85后青年“焊”将杨福才:
梦想在弧光中放飞
本文字数:1766
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常州分公司 邹志平
杨福才是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常州分公司钢结构车间电焊工,这个85后青年,自2005年4月参加工作,虽然只有短短10年时间,却已成长为常州分公司最年轻的电焊高级技师,被同事誉为“小诸葛”。2012年,他在首届“江苏技能状元”常州选拔赛电焊工比赛中荣获三等奖,被授予常州市“技术能手”和“江苏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13年,他被表彰为长江公司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并被授予中国南车核心技能人才称号,成为长江公司一万余名员工中最年轻的技能专家。
怀揣梦想 苦练焊接技术
杨福才自进入常州分公司成为一名电焊工,就立志要学好技术,做一名技术全面、技艺高超的高技能焊接人才。从此,他便为了这个梦想而不断奋斗。
他踏实进取,虚心向师傅们请教各类板材、各种材质、不同焊缝形式的焊接方法和操作技巧,坚持多看、多问、多想、多练,不断钻研技能,在学习实践中提升技能。工作之余,他坚持学习《焊接工艺学》《材料学》等理论和焊接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等方面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电焊是个苦行当,“夏天捂热、冬天呵冷”,不脱几层皮、不烫一身疤,专业技能上就难以有长进。杨福才每天面对着灰蒙蒙、锈斑斑、冷冰冰的“破铁皮”,但他并没有觉得太苦太累。他深知要学好技术,就必须从点滴做起,不掌握最基础的、最扎实的技能,是什么工作也做不好的。很快,他的焊接技能水平得到提高,受到公司领导和班组同事的一致好评。
超越自我 善于革新攻关
作为一名青年员工,杨福才身上有一种不为人后、敢于争先的劲头。他刻苦钻研、善于总结、大胆创新,多种焊接方法和新工艺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近年来,常州分公司货车新造以小批量、多品种为主,车间产品生产转换十分频繁。而且随着铁路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产品焊接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公司出口塞拉利昂油罐车制造中,罐体人孔座及阀座焊接焊缝需要经过100%超声波探伤检测和水压试验合格两道门槛。面对这一技术难题,杨福才与工艺人员一起进行焊接试验,编排施焊工艺,攻克了这项具有FP质量特性要求的重要焊缝的焊接工作,产品质量受到外方验收人员和用户的好评。
在铁路70吨级货车中梁鱼腹焊接工艺上,他大胆提出使用气体保护焊代替手工焊打底的新工艺,得到了工艺人员采纳,不仅解决了手工焊条补焊药皮、焊渣等杂物不易除尽、焊缝容易产生夹渣等缺陷,生产效率也提高2倍以上。在KM煤炭漏斗车生产中,针对地板与端梁对接焊缝成形差易产生焊瘤等现象,从弧坑引弧、焊枪角度、焊速控制等多个操作环节,采用自行总结出焊接灭弧法解决焊瘤与成形差的问题。
“探伤焊缝一次性探伤合格,外观焊缝一次性成形美观”是杨福才的工作和攻关标准。10年来,杨福才自行选题完成大大小小各类立项攻关项目20余个,并取得显著的成效,为公司生产经营、技术革新、质量提升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大公无私 识大体顾大家
谈起这几年摸爬滚打的成长经历,杨福才说除了感谢公司提供了个人发展平台和他师傅的帮助外,还有一个人最让他感激,那就是他的妻子王翠翠。
杨福才与王翠翠是校友也是恋人,一同进厂一同工作。2009年结婚后,夫妻二人上下班总是形影不离。别的新婚夫妇谈的多是新婚蜜语,而杨福才与妻子则经常共同探讨切磋焊接技术。2012年,夫妻双双入围公司第二届职业技能竞赛电焊工竞赛,并且都取得优异成绩。
2016年6月,中国中车旗下的洛阳公司襄阳分公司根据生产任务的需要,急需从其他兄弟单位借调电焊工支援生产。杨福才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向班长请缨,表明自己愿意去支援生产。鉴于杨福才平时在公司的突出表现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分公司团委任命杨福才担任此次青年突击队临时团支部书记并负责突击队20余名团员青年的日常生活。在出发前,杨福才并没有和妻子儿女情长,只是在充满愧疚和不舍的同时,对妻子说:“老婆,我此行去襄阳支援至少需要三个月之久,家里和小孩就靠你照顾,你自己也要注意身体。”
杨福才作为一名85后青年员工,似乎很幸运,专业有所成,比赛能捧杯,工作屡建功。但是荣耀的背后是他比常人付出了更多的汗水。在杨福才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期高技能职工的缩影。他爱岗敬业、自强不息,以自己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不平凡的职责;他技术技能精湛,用自己的追求和奉献使人生在焊花中绚烂绽放;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骄人的工作业绩,展现了当代青年文明职工的精神风貌,飞扬的焊花必将托起杨福才更高的人生追求和更加绚丽的青春!